大染房-皂李大染坊

在黄河三角洲腹地,博兴县城北12公里处有一个皂李村。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李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经官府批准开荒种地,轻其徭、免其赋,故名皂户李家,后孙氏迁入,渐成主要族群。清初更名皂李庄,简称皂李。

清朝末期,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也深深影响着皂李庄的先人们。光绪年间,村中孙振国、孙树桂等父子六人,随时代潮流创办了“天泉号”大染坊。从一穷而白的乡村小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博兴城北有名的农、工、商为一体的家庭民族工商企业。

艰难学徒路

孙树桂兄弟五人,排行老四,兄弟们一般大。小时候,家里只有五间窄小的土坯平屋,几亩薄田,生活拮据。父亲孙振国经常给他们讲“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的故事:一根筷子容易被人折断,但一把筷子就不容易被人折断。他们从小就懂得: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据说,当时兄弟五人只有一件上衣轮流穿,夏天谁出门赶集、走亲戚,谁就穿上。尽管这样,兄弟们淳朴善良,相亲相爱,互相维护,没有怨言。为了生计,他们有的出去打短工,有的到一些手工作坊去当伙计。

孙树桂头脑灵活,不安于现状,敢闯敢干。十几岁就只身到济南、周村等地打工挣钱。机缘巧合,在某染坊当起了学徒工,从挑水开始,染布、平布什么活都做,一学就是三年。

那个时候学三年,徒弟才能出师,老板管吃管住,三年不能要工钱。

做学徒是很辛苦的,一天从早上忙到晚上。早晨三点钟人都要起来,先把水挑满,一天要挑十几担水,供染坊吃用。然后就要拉布,拉拉坐坐,坐坐拉拉。染好的布要等着干,干了要叠,一板一板的。晌午,布都要上架子。布下来后,放到元宝石上,布上面一个木柱,用脚反复蹬,像擀面一样把布弄平展。

孙树桂曾说,染布工序是最难学的。学徒时,染布用的是土靛,土靛不是洋靛,洋靛是快靛,是德国的。白的坯布,下到缸里头,通过碱跟石灰,一搅都成了黄的。石灰和碱混好后,把布一拉出来就是蓝的了。然后把布反复拉,一抖就成了靛蓝了。拉个三次、四次颜色是浅蓝的,你要颜色深一点,颜料要多下一点,多拉两次,就成了深蓝了。缸只能染蓝色。染黑色、紫色,要用大锅大灶,一锅能煮十匹八匹布。搁到锅里一焖,用快靛,颜料下了就要下布。布先要洗干净了,下到锅里煮……

晚年,孙树桂精神矍铄,白胡须飘在胸前,就像一个活神仙。夏天在场院里乘凉时,给孩子们啦起他学徒经历和印染工艺,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创业开染坊

孙树桂学徒完成后,回乡与父子六人,分工合作,开起了“天泉号”大染坊。染坊管理严格,施行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染坊主要工序是:

印花。是用白石灰、豆面混在一起,做成糊浆,把白布放印花桌上,用各种印花图版印出各种图案。常用版面有凤凰双展翅、石榴庆丰收、双牡丹小碎花等,印好后放院子里晒干。其中,印褥子两头要用围板。

染色。是按客户要求,由黑皂、大青、深蓝、浅蓝、墨绿等颜料染布。染布有锅染和缸染两种。染布是按各种颜色,调好温度和酸碱中和度。酸,早年用草酸,以后用硫酸。碱,是德国商行固体碱。染布分走染和团染。走染,是在大铁锅中调好色液,用木板夹住布头,让白布在染液中走过染好色,据走过的遍数多少,决定颜色深浅。团染,是把白布散放缸中,根据布的尺数,在锅中调好染液,舀入缸中。随舀随搅翻,直到染好为止。

下乡。有专人下乡收布、放成品。每到一村,走街串巷,在村庄敲锣,称晃锣。锣声有特色,村民听到锣声就出来取色布和送白布。下乡人有账,记录日期、庄名、姓名、白布的数量(尺数)和加工色样等。并在白布一角上用毛笔写上姓名、尺数、色、样。为了方便,色用天干记,样用地支记,有印褥子、被子、花裤等。各种直色,都有色样,供客户挑选。收布时不用尺量,用胳膊庹,将白布对折,左手抓住一头,右手抓住另一头,往胸口一庹,就知道是几尺了。记录时,褥子、被子、床单论床,单裤、褂子论件。

赶集。赶四集主要是卖各色染料,收加工白布,放各种色布。再一个是直接卖自己产染的褥子、被子、包袱皮、各种衣裤等。

写号。写号是将要染的各种布料,在一个角上用毛笔写上产品、姓名、庄名和样名。

缠号。是用线将布角缠牢,不让颜料浸透,留好号样,便于顾客认自己的布。

拧布。把染好、漂洗好的色布,一头缠在拧布桩上,一头插入别棍,将布拧干。

晾晒。专设用竹竿做成晾杆,将一摞折叠好的布匹放左手上,右手抓一头往上一抛,将布平整抛掷的晾杆上。

大染坊,家族内部形成印花、染色、下乡、赶集、财务和种地等不同分工,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其中,父亲孙振国负责接待,孙树桂任掌柜。

智救侦察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皂李村是敌我两方交错地带。八路军和县大队,昼伏夜出,经常经过这里去袭击鬼子据点。

1944年秋天,八路军一名侦查员去刘寨据点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遭十几个伪军追捕。侦查员从韦家村东的高粱地,跑到皂李村的交通沟时,伪军开枪追杀。枪声惊动了染坊干活的师傅和伙计们。

忽然,一个青年人手提匣子抢,翻墙而入,跳到染坊店中,低声说:“我是八路侦察员,不要慌!”

“同志,快过来,藏起枪,脱下褂子来!”掌柜孙树桂一边果断地说着,一边帮侦察员藏枪、脱褂子。

孙树桂急忙把枪藏在杂物中,把侦查员的上衣换成已染好的黑褂子,把他自己的上衣直接放入染缸中。再用染液抹住侦查员的脸,穿上伙计围裙,让侦查员在锅台前烧火,装成染坊的小伙计。

掌柜命伙计打开大门,并吩咐:“个人依旧忙个人的活,不要乱说话!”

不多时,大门外就传来汉奸的叫骂声。很快就见汉奸手里握着枪,嘴里不干不净地闯了进来。掌柜的不慌不忙地迎上去,问道:“老总们,有事吗?”

“一个八路跑到你们这里啦,私藏八路是死罪!”一个伪军头目大声说道。

“老总,我们可都是良民啊,给我一百个胆,我也不敢私藏八路,你看,这里都是我的伙计。”掌柜说着,忙递上两块银元,“老总们辛苦啦,拿去喝酒吧。”

汉奸们怒气冲冲,用刺刀在院里乱翻,眼看就要翻到藏枪的地方了,这时染布的师傅急中生智,故意骂到:“你没脑子是咋?谁叫你把火烧的这么大的,你是想把布染砸啊!”一边骂着,一边拿起木柴就打侦查员,侦查员边跑边躲,其他人急忙去拉,整个染坊乱做一团。

汉奸头目看到此情,又拿到了银元,嘴里说道:“见到八路,赶快报告,知情不报也是死罪!”

没有看出破绽,汉奸头目一摆头:“撤!”悻悻而去。

天黑后,孙树桂送侦查员走时,他磕头致谢。掌柜连忙双手扶起说:“孩子,你们抗日打鬼子是为咱国家,掩护你是中国人的本分。你换好衣服往东走,过了黎寨村就是咱解放区了。”

“俺是阎坊高渡村,俺姓张,俺忘不了你的救命之恩。俺还有任务,得赶快归队。”

事后不久,染坊来了一个张老汉,背着白布,拿着礼物,来到染坊,感谢对他儿子的救命之恩。

解放后,这位抗日战士张某,复员回家,每年都来探望孙树桂,以后当成亲戚来走动。

赶染拥军布

抗日战争期间,皂李大染坊为渤海八路军部队染过“八爷灰”布。当时,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掌柜的亲自带上人,带上颜料、锅灶,去利津洼野外扎屋子、垒锅灶,在荒地里为八路军染“八爷灰”布。他们不怕蚊虫叮咬,夜以继日,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圆满完成军需任务。

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打到庞家镇杨集村后败回。皂李村成了解放军的大后方。

1947年秋天,解放军要赶制部队冬装。某部后勤同志,在地方领导陪同下,找到染房掌柜,提出要帮助染军服事宜。

当时,华东部队着装是土黄色,不再是“八爷灰”,而土黄颜料在染坊较缺。因这个颜色不是直接色,而是中间色,要用纯黄加其他颜料勾兑而成。染坊开张以来,还未染过这种布。

看到部队同志着急的样子,想到子弟兵没有冬装怎么能上阵杀敌?孙树桂说:“拿样布来,我先试着勾兑颜料,放心吧,到时一定能染好!”他连夜在油灯下,用铜盆看着布样,用热水、染料勾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勾兑成理想色样。

他派账房先生孙树楠,拿上银元分两组人员去进颜料。原来用大车进货,因敌情复杂,改用推车前往,去敌占区周村、张店进货。要他们周伏夜行,改走小道,进货后。包装改为黑、青色等。

他们回来时,走到博兴城南湾头村后大染房,发现小清河渡口有匪兵盘查,孙树楠找到湾头村当保的朋友,用银元买通盘查匪兵,顺利渡过小清河。经过四天四夜的奔波,终于将染料运回来。

染黄不同于染别色,锅灶必须干净。掌柜告诉干活的伙计,不要怕麻烦,得重新盘灶,要用新锅,案板不够加木门垒台,这是军需物资,一点也不能马虎。

白天光线好,就染布;晚上亮光差,就透布。晾杆不够用,就在晾干上晒到半干时,再放到各房的凉条上晒。及时按工期完成染布任务,为我军某部及时换上冬装,创造了条件。

皂李大车门

染坊在那个科学落后的年代,靠实践,靠拼搏,靠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染坊,在染直接色的基础上,用颜料、温度调出更加鲜亮的中间色,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用深蓝加其他原料,独门秘方调出的“柳花蓝”,是大染坊染出的品种一绝。

如果把柳花蓝印成褥子,使人感觉庄重而鲜艳。用柳花蓝做成大褂,是新郎娶亲的必选。配穿大清裤子、黑鞋、白袜,头戴礼帽,披红戴花,新郎显得高雅、英飒。新娘大红袄,配上柳花蓝裤子,显得更加俊俏。

染坊设有蹬布石,称元宝石。将染好的各种颜料布,通过元布石蹬布压挤,使布面更加细腻平整,做出的成衣板正,很受消费者欢迎。

蹬布是个力气活,但必须使巧劲。将布放在元宝石上方青石面上,青石面两边高,中间低,半椭圆型,石头形状象元宝。布上横放枣木红芯做成的圆柱,在蹬布石上用人工来蹬,使其来回滚动,枣木圆柱在布上来回碾压,把布压平。

经过多年艰苦创业,皂李大染坊规模越来越大。不但染布,还上了压车、弓房,半机械化生产。收籽棉,制成原棉,销往周村、济南等工地。后来,上了火轮机(柴油机),榨油、压棉花、弹棉花、纺纱。

抗日战争爆发后,兵荒马乱,在小清河上原棉多次被抢劫,随后压棉、纺纱逐步停工。

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染坊建成了一个多进大宅院。大门,高大宽阔,能进马车,俗称大车门。大车门上面用烫金刻着“福星高照”,两边对联写着家训:“忍耐存身勤俭立业,能行忠孝仁义礼智”。大染坊位于村南,大车门朝北,门前有石狮把门,十分威严。大宅院占地近五亩地,大门向南是一条大街。进门东侧,自北向南,分别是染坊、凉布场。西侧为各房住宅,纳近50口人,真可谓人财两旺。

皂李大染坊一直开到人民公社期间,后公私合营,归公社经营。直到1964年,又归皂李大队开办,在焦集村东设有分染坊,大队1974年停业。后来,染坊传人孙克生又继承祖业,一直干到1984年,在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因年老体衰而停业。

现在,皂李大染坊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过去的辉煌,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博兴大地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建文大染房,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博兴县庞家镇皂李村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会员,滨州市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滨州市作协会员,博兴第三中学教师。擅心理辅导、学法指导。业余爱好文学,写作诗歌、散文、人物传记等,兴趣广泛。多次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文章,主编并出版书籍多部。

孙建文文集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征稿启事

“乡韵乡情”公众平台是《董乡文化》《董乡文学》选稿平台,由博兴县作家协会主办。平台宗旨: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希望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时请直接粘贴文本,并附有一百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作者的照片、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照片请用附件发送。本平台提倡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删除,并在三个月内不发表该作者的文章。投稿邮箱:xiangyunxiangqing@163.com主编优惠码(不再需要):csq456csq主 编:初绍庆副主编:周维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资源免费下载 
优惠码(不再需要): xnbaoku

声明: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大鱼项目网 » 大染房-皂李大染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