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备受推崇的马勒交响曲录音版本,有你喜欢的吗?(上)

马勒一生共创作了九部完整的交响曲和一部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这些作品既承袭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又大幅拓宽了传统交响乐的表现力。

当中,马勒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了色彩无比绚丽的配器效果,从极其纤细、轻柔的轻奏到浓重而震撼人心的强音,瞬息万变、色彩缤纷;同时交响曲,他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并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扩展乐曲的结构,以展现出更为多样丰富的乐念;他继承贝多芬的传统,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之中,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中的哲理思想;他还运用于大量的民间音乐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奥地利民间舞蹈的节奏。

复杂、深沉、多维度的音乐形象,也是马勒作品的特色所在。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的多重身份,让他在音乐不同方面的感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得到充分融合。无论是纤细或宏伟的听感效果,迥异场景和情绪的气氛把握,他都能做到得心应手、精准写实的处理。同时,马勒本人细腻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他起起落落的一生,也对他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起其它作曲家,马勒的交响曲呈现更多的敏感,更多的技巧野心,也让指挥有很大的诠释空间,能在表面进行雕琢声音的游戏,也能鞭辟入里的进行心灵探索……因此,百家争鸣的演出录音也蜂拥而出,提供给乐迷无限欣赏乐趣。

完成马勒十首交响作品的指挥不多,大多只录前九首。其中索尔蒂(Sir George Solti)&芝加哥交响(Decca)、海丁克(Bernard Haitink)&大会堂管弦(Philips)、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纽约爱乐、伦敦交响(Sony)、库贝利克(Rafael kubelik)&巴伐利亚广播(DG)四套可择一收藏。

另有三套“准”全集,皆因一两首未收录,而未竟全功,但艺术价值更胜前四套:伯恩斯坦&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纽约爱乐(DG)、腾斯泰德(Klaus Tennstedt)&伦敦(EMI)、瓦尔特(Bruno Walter)&哥伦比亚交响(Sony)。

伯恩斯坦因作曲、指挥、教学多重身分与马勒相似,再加上他的马勒有强有力的说服观点,因此他的马勒交响曲录音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对马勒入门者而言,可在海丁克、库贝利克、腾斯泰德三选一,因这些诠释较为“规范”,更贴近原作本意,不会产生过多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影响到我们日后对其他版本的接受度。

以上提到的七个全套版本,在后续的个别推荐不再重复提到。

很多人听马勒不从第一号开始,但我却认为,这是他交响世界的滥觞,是他灵魂放逐史的起点,听第一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后续的交响作品。以下两点为此曲的欣赏重点。

1.在第一乐章弦乐泛音开头的引子中,起初由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合奏出的向下四度动机是全曲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意为“杜鹃啼鸣声中展示大自然的宁静”,这个动机渗透进全乐章的每一个角落。

2.在第三乐章中交响曲,马勒将低级体裁的儿歌的小调版(《雅克兄弟》,在中国逐渐衍化成了《两只老虎》)和髙级体裁的卡农技法糅合到了一起,主题在呈示部先后12次叠加,竟然变成了一个的、声部庞杂的卡农曲,完美地反讽出了假惺惺的动物们为猎人送葬的画面。

阿诺尔德·勋伯格曾说:“实际上,将要形成马勒特性的任何东西都已显现于《第一交响曲》之中了……他在这里展示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思考。”

No.1推荐版本

莱因斯多夫&波士顿交响(RCA)

瓦尔特&纽约爱乐(Sony)

夏伊(Riccardo Chailly)&皇家大会堂(Decca)

马勒的好友毕罗(Hans von Bulow)1894年2月12日死于开罗,遗体运回汉堡在圣米海里斯教堂举行葬礼,葬礼上响起了克罗普修特克(Klopstock)的诗《复活》。心情沉重的马勒,听到这段合唱后感动不已,之后在汉堡完成第二号交响曲,透露早期的厌世观。此曲更是既贝多芬《合唱》之后,又一曲将声乐融入交响乐中的著作。

这部交响曲是马勒zui受大众欢迎和zui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著称。也是他确立对来世和复活终身审美观的第一部主要作品。在这部大型作品中,作曲家进一步发展了对“距离之声”的创造,并且创作着“自己的世界”,这些特征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已经初见端倪。

克伦佩勒曾经演录此曲多达七次,他与爱乐管弦的版本,弦乐的根基相当稳固,给人以十足的信赖感。阿巴多的DG 4D版,有着温暖堂音、细腻音色,录音效果惊人,但是最感人至深的还是他抗癌成功,复出琉森音乐节的DVD版,本人经历也“复活”之意象仿佛融为一体。

企鹅三星带花的西蒙拉特尔(Sir Simon Rattle)版,1988年极为轰动,获得该年留声机“管弦乐”、“年度录音”两项大奖。他彷佛参透马勒的生死思索,以一种大开大阖的态度来诠释。

No.2推荐版本

克伦培勒&爱乐管弦(EMI) ★★★

拉图&伯明翰市交(EMI) ★★★

阿巴多&维也纳爱乐(DG) ★★★

阿巴多&琉森DVD(Euro Art) ★★★

在BBC Music Magazine对指挥家开展的一项调查中,马勒《第三交响曲》被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之一。有人评此曲为“哲学与艺术的交融”。其色彩丰富的音响呈现,所蕴含的宏大思想、涌泉般的艺术语言、与超出音乐范畴的本真与爱,都让人为之深深着迷。

这部作品描绘的对象是大自然,作者用不同乐章,即不同对象来阐明什么是自然。第一乐章是一个较为宏大的、关于自然的背景,是铺垫,不指代具体,其乐思之繁缛、配器之华丽、色彩之绚烂、幅度之宽阔,都为所有乐章之最。

几个推荐版本中,伯恩斯坦浪漫奔放,腾斯泰德率直质朴,霍伦斯坦渐入佳境,萨洛宁沉静恬淡……每一版本的情感色彩不同,但都有与“马三”内在曲调贴合的地方,不得不说“马三”的意境确实是广阔。

No.3推荐版本

腾斯泰德&伦敦交响(EMI) ★★★

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DG) ★★★

霍伦斯坦&伦敦交响(unicorn)★★★

萨洛宁&洛杉矶爱乐(Sony) ★★★

通常会推荐马勒入门者,先听第一号与第四号,第四号俗称“天堂之歌”,乐曲性格愉悦明快,演奏时也比前两号短上许多。第四乐章加入女高音天真活泼的唱和,成为全曲zui受欢迎的乐章。

从乐队编制上来说,这部作品是三管小型编制、没有用到号,这在交响曲的历史中都极为罕见。作品在结构规模上的传统,与“轻型”的乐队编制,都体现了一种严谨从简的创作倾向。整部作品绝不会带给人拖泥带水的感觉。一场罢,唯有酣畅淋漓与意犹未尽。

老大师录音中,索尔蒂&卡娜娃Decca版以及克伦佩勒&舒瓦兹可芙EMI版,堪称两大山头,各写下不可磨灭的声音记录。

塞尔(George Szell)率子弟兵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于1965年录下此曲,音乐显露浓厚的德奥气味,权威感十足。Telarc当家指挥莱维(Yoel Levi)与亚特兰大交响,则在整体声音均衡上达到一种极高的境地,细腻清纯,表现出马勒要求的“极温和的”境界。阿巴多与维也纳的音响温暖光润,确实是来自“天堂”的声音。

阿布拉瓦内尔(Maurice Abravanel)是一位杰出的马勒及布鲁克纳的专家,尤其是他的马勒交响曲更被认为是典范。他以自身的多国籍经历来体验马勒种族认同的困扰,细节处有诸多的巧思,相当符合马勒交响曲室内化的美学观点。

No.4推荐版本

塞尔&克里夫兰(Sony) ★★★

列维&亚特兰大交响(Telarc) ★★★

埃布尔拉凡尼尔&犹他交响(Vanguard) ★★★

克伦佩勒&爱乐管弦(EMI) ★★★

阿巴多&维也纳(DG) ★★★

第五号是马勒交响曲的中流砥柱,也是继第一号后又一首的纯器乐交响曲,最知名的就是电影《魂断威尼斯》所引用的第四乐章慢板,哀怨的弦乐主弦律紧紧地扣住人心。巴比罗利(Sir John Barbirolli)&新爱乐的演出,已经是人手一版的超级经典。

但是“酷酷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维也纳,则创造此曲一种世纪末颓废风味,他不以情绪性的表情、音量来取悦听众,而改以各声部主题间的紧密搭配制造高潮,这种透过有机式的内部默契,所营造出来的效果,比起完全诉诸旋律线的情绪,来得更加坚实。

意大利指挥夏伊的马勒第一号在日本备受好评,第五号也获得Gramophone、BBC Music杂志的极高评价。皇家大会堂管弦的音色晶莹剔透,没有丝毫的混浊感,彷佛用极好、自然、解析力极高的相机拍照,画质清晰且细节丰富。

No.5推荐版本

巴比罗利&新爱乐(EMI) ★★★

布列兹&维也纳爱乐(DG) ★★★

夏伊&皇家大会堂管弦(Decca) ★★★

(未完待续)

———END———
限 时 特 惠: 本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资源免费下载 
优惠码(不再需要): xnbaoku

声明: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大鱼项目网 » 这些备受推崇的马勒交响曲录音版本,有你喜欢的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