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一)

1、什么是“上帝粒子”?

自1899年汤姆逊发现电子至今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观世界的奥秘。粒子物理学模型的建立,使人类对物质观结构的探索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但是,仍然有一个神秘的基本粒子,游离于人类的掌控之外。

众多的物理学家坚优惠码(不再需要):

它是质量之源,承载着世间万物的终极本质;

它能穿越时空,游走于过去和未来之间;

它也可能会击垮物理大厦,让粒子物理学模型彻底崩塌。

它就是有“上帝粒子”(God particle)之称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叫“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当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理论所预言的一种粒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

一旦验证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物质质量起源之谜就会被彻底揭开!

有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加入,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理论就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如果希格斯玻色子被证明确实存在或不存在,那将是过去100年中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其重要意义将丝毫不亚于上世纪的几大突破,包括爱因斯坦首次系统阐述的量子物理学。

希格斯玻色子是什么粒子?

何以被称为“上帝粒子”?

这里面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物理学家们早已发现,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重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经过期研究和探索,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于1967年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修补上述理论大厦的缺陷,温伯格借用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于1964年提出的“希格斯机制”。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

在希格斯机制里,宇宙大爆炸最初,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当宇宙逐渐冷却,直到温度低于一个临界值时,一个看不见的力场通过与其相关的粒子形成了。这个力场现在称为“希格斯场”上帝粒子,而该粒子称为“希格斯玻色子”。

在希格斯机制中,希格斯场存在于整个宇宙,任何粒子相互作用都通过希格斯玻色子赋予了一定的质量。粒子间相互作用得越多,则质量越大。因此,不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的粒子完全没有质量(如光子)。

换句话说,假设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尔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种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统一于“标准模型”之下,构筑成大千世界。

希格斯机制提出者(从左至右):汤姆·基博尔、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

“希格斯机制”为“标准模型”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且与现有的理论和实验现象所符合。但问题是,这个神秘的“上帝粒子”,一直和人们玩着“躲猫猫”的游戏,从未有人通过实验来观测到希格斯玻色子。

可以想见的是,希格斯场作为一种理论,虽然可以很好地解释基本粒子质量的来源,但它还是过于虚无缥缈了,那么我们可以证实它的存在吗?

一个希格斯玻色子从质子碰撞中爆发出来

我们知道,原子中的电子振动时,电磁场也会振动,并发射出光子。那么处于希格斯场中的粒子振动时,是不是也会带动希格斯场的振动并发射出某种未知的粒子呢?

或许我们可以循着这一思路,找出希格斯场的踪迹。为此,人们建造了多种粒子加速器,希望一窥“上帝粒子”的蛛丝马迹。尤其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建成,更是激发了人们捕获“上帝粒子”的信心。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周是2.57公里(约为2575米),使它成为有史以来建造的能量最大的粒子加速器。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

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上,粒子物理学家在真空的环形管内,把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使其在探测器中相互碰撞。此时,无比巨大的能量集中于一点,从而振动希格斯场。然而,“上帝粒子”总是若隐若现,揭秘的时间也是一推再推。曾几何时,人们似乎已经发现它的踪影,而它好像只是故意在人们面前闪现一下身影,然后就如同幽灵般消失。

2、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

为什么物体会有质量?粒子是如何得到质量的?不同种类的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对物质组成和力的理解里面,这些问题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在对物质的研究上,就很难取得重要进展。假如希格斯玻色子存在,那么科学家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总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其中61种已获验证,唯独希格斯玻色子始终游离在物理学家的视野之外。作为当代粒子物理学经典理论的“缺失环节”,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与否至关重要。找到它,就意味着找到了建筑粒子物理学经典理论大厦的最后一块基石。

科学家预计,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可能只有30%,粒子物理大厦是建立在30%的概率基础上的。一旦希格斯玻色子被证实不存在,那么整个物理学就将经历一场新的困惑和震动。一旦证明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玻色子理论都是错误的,那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上千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投入和无数科学家们的辛劳都将付诸东流,粒子物理学经典理论大厦将不得不推倒重建。

多年来,寻找“上帝粒子”行动一直备受质疑,认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事实上,科学上很多重要的发现都不是出于功利目的。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好奇心,人有求知欲。对物质世界终极问题的求索,使得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有了根本不同的面貌。可以这样说,没有哥白尼、伽利略的理论,人们或许还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没有牛顿和他创建的积分,人们不会明白重力何来;没有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人们也看不到重力的本质。同样,没有希格斯和他的希格斯场理论,这个世界也就不会有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寻求希格斯玻色子的科学家。许多物理学家为了验证一个理论,付出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因为在他们看来,“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们追求的是世界的本质。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左)、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右)

大型强子对撞机CMS探测器正在测量两束高能光子束的能量(以红色标注)

即便是从功用的角度说,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科学真理地发现,一定会给我们的实际生活带来有用的影响。比如说,当年创建量子力学的那些物理学家,他们的兴趣也许只为探索物质世界的终极奥秘;但如果没有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半导体理论,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就完全不可能,我们今天信息时代的生活也就不可想象。

(全文未完待续上帝粒子,下期更精彩!)

[1] 奇云. 2012,我们和“上帝粒子”有个约会[J].科技潮,2012(2):60-65.

[2] 奇云. 2012,“上帝粒子”和我们相会[J].科技潮,2012(8):62-65.

[3] 奇云. “上帝粒子“之父彼得·希格斯[J].科技潮,2012(9):64-65.

[4] 奇云. 回顾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J].科技潮,2013(2):60-63.

[5] 奇云. 2012:我们和“上帝粒子”有个约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5日第292期第A8版.

[6] 奇云. 有故事的“上帝粒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5日第292期第A8版.

备注:

1、参考文献仅列出作者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的与本文相关的文献。

2、以上参考文献的全文,可在国内外多家文献数据库浏览或下载。

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二)

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三)

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四)

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五)

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六)

科学家的故事汇编(第一辑)

科学家的故事汇编(第二辑)

科学家的故事汇编(第三辑)

科学家的故事汇编(第四辑)

科学家的故事汇编(第五辑)

深度解读科幻大片《信条》背后的科学元素

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科学解读

看《阿凡达》,说“外星人”!解读全球单片票房冠军的科学内涵

毁灭就在后天?一一科幻灾难巨片《后天》给人类敲响警钟!(1)

毁灭就在后天?一一科幻灾难巨片《后天》给人类敲响警钟!(2)

毁灭就在后天?一一科幻灾难巨片《后天》给人类敲响警钟!(3)

毁灭就在后天?一一科幻灾难巨片《后天》给人类敲响警钟!(4)

《生物恐怖主义专题》(1-6期)导读

恐惧症探秘(第1-4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16——20期导读)

姓氏基因的神、奇、妙、趣!(连载第1-4期导读)

城市良心:下水道的科学和文化(导读)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第1-5期导读)

臭名昭著的贫铀弹(第1-3期导读)

人类进化的今天和明天

航天育种:来自太空的神奇

上帝粒子之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

———END———
限 时 特 惠: 本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资源免费下载 
优惠码(不再需要): xnbaoku

声明: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大鱼项目网 » “上帝粒子”背后的故事(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