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画电影-这部豆瓣9.3的经典电影,最近出了一个不逊原版的中文版

文 | 唐令

最近,有一部特别经典的电影改编成了中文版。

我知道说到改编成中文版这个事情,大家多少都会持怀疑态度,因为这背后有着文化、主创团队水准等方方面面的障碍。

但这个中文版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它不仅有原版电影的导演担任监制全程把控,还运用了最适合这个故事的方式,音乐剧。

而音乐本身是可以超越国界、语言乃至是文化的。

这部电影经典到你只需要看一眼这个舞台场景,就立马会知道是哪部——

没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宣传预告片里的歌声就很动人了——

作为最经典的音乐电影之一,《放牛班的春天》在豆瓣高达9.3分、Top 250中排名第14,好于97%的音乐片,也曾经在2017年改编成法语音乐剧,当然也是大获好评。

音乐剧和电影之间,经常会相互改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早年间好莱坞歌舞片的风潮有一定关联,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本来就是和歌舞片或者说音乐片同根同源的。

有人可能会喜欢去比较音乐剧和电影版之间谁更好,但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互通的改编并不是为了一较高下,而是探寻一个经典故事的更多可能,比如本来是百老汇音乐剧的《西区故事》在被改编成电影之后,就具有了更丰富的社会指向。

《爵士歌王》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剧改编的成功,和原版电影本身的特点有关,它作为音乐电影最不同的一点在于,它里面对于音乐的呈现,并不是早期好莱坞歌舞片或者我们熟知的宝莱坞歌舞片那种边跳边唱的形式,而是把音乐真正内化在剧情中。

教孩子们唱歌的马修老师、一点点成型的合唱团、跟音乐一起从压抑到释放的天性,使得音乐并不仅仅成为一种类型元素,而更多是全片的精神内核。

这样的设定,为《放牛班的春天》从电影改编成音乐剧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合唱团这种现场感很强的设定,也非常适合剧院的表达形式。

在看过它的北京首演之后,我们也确认了,这个中文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不仅丝毫不逊色于原版,反而还因为这种在地化改编更加打动人。

豆瓣上的短评都在肯定孩子们的歌声——

你丝毫不用担心它不够「原汁原味」,因为原版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亲自担任了监制,授权制作中文版的七幕人生音乐剧,也曾经成功打造过《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灰姑娘》等经典音乐剧的首个中文版制作,对西方经典音乐剧作品的「本土化」可以说是非常有经验了。

音乐剧对电影中的很多经典场景,都进行了还原,比如马修老师在刚到学校的时候,看见佩皮诺在校门口等「星期六」的样子,小演员简直太可爱了——

再像是学生们大闹课堂,马修手足无措,孩子们扔书的捣乱样子简直都和电影中一模一样——

还有马修老师教合唱团唱歌的时候,合唱团的位、服装,孩子们有点紧张又很期待的表情最新动画电影,深得电影版本中的神髓——

不过当你仔细看,又会发现,音乐版和电影版还是有妙的区别的,因为没有景别的变化,所以小演员们的位置、表演也都会跟电影中有细的不同,更适合舞台的表现。

比如在初见马修老师的时候,电影版的佩皮诺是在校门最右侧的角落里,但是在音乐剧版本中,如果安排这样的位置就有点偏离舞台了,所以小演员在了校门中央,扒拉校门的感觉也更急切。

再比如在马修老师教孩子们合唱的时候,电影是让孩子们面对镜头,马修老师背对镜头,然后用正反打来切换人物,但是舞台上没有这种电影语言,所以在音乐剧中,我们看到的马修老师和孩子们是一个侧对舞台的姿势,这样我们就能同时看到老师和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以及他们沉浸在音乐中的那种感动。

来看看音乐剧VS电影混剪对比——

电影圈里有个共识,有两种东西是最难拍的:小孩和动物,因为他们是最难沟通和把控的两种「生物」。

在音乐剧中也是一样,而《放牛班的春天》毫无疑问是个「孩子剧」。

为了让剧目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主创班底也花了近6个月时间从全国3000名小朋友中甄选出了24位优秀小演员,这也使得《放牛班的春天》成为了目前国内音乐剧舞台上专业儿童演员最多的剧目。

不得不说,剧中最经典的那些曲目,像是《望望你的路》《夜之颂歌》《风筝》的中文改编,都非常地贴切。

毫不夸张地说,当你坐在剧院里,孩子们开始唱歌的时候,你确实能真实地感觉到剧院的木地板随着孩子们的歌声和动作共振。

那是一种动感和消除了距离的震撼力。

简单地总结,这个故事最灵魂的部分——音乐,能通过剧场这种最临场、最接近观众的形式,直接地抵达、冲击我们的感官。

《放牛班的春天》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恰恰跟它改成了中文,有很大的关系。

用中文形式来呈现这些歌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我们终于能听懂歌曲的内容,更加理解这些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更让人对这些孩子们的故事、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代入感和沉浸感。

这种同时进入到音乐和内涵中的共情,是只有中文音乐剧版本的《放牛班的春天》,才能让你感受到的。

中文改编的难度其实非常之高,因为原版是法文歌词,而法文因为具有连诵的特点,在歌词和音乐之间,还保留了一种内在的逻辑,使得它和音乐之间构成了一种优美的联系和节韵。

而这次的中文改编,也专门保留了这种连诵的特点和格律,只要你真正现场听了,就会明白这种不同。

主创的访谈中也提到了这方面创作的难度——

必须要强调的是,《放牛班的春天》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改编」的音乐剧,它所使用的舞台语言,和电影的镜头语言有着本质区别。

现场带给我最大惊喜的部分,同时也是电影中最让人落泪的情节,也来自于此。

马修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自己折好的纸飞机欢送他。音乐剧里的这部分处理,甚至比电影中还要震撼。

因为那些纸飞机,不再是屏幕上的影像,而是真实的、里面写了字的纸飞机,越过舞台上学校的高墙,飞到了马修老师脚下,甚至还直接飞到了观众席上。

在谢幕的时候,演员们也都从身上掏出了纸飞机,把它们扔给了观众。

这种切实可触摸的真实感,演员、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内核和观众们的互动,只属于剧场。

又比如,当马修老师在夜晚教孩子们偷偷唱歌,孩子们坐在床上,舞台上的窗外变成月光的蓝色,剧场里的灯光也更暗了,你就会觉得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音乐的深夜。

再比如,孩子们一开始唱歌根本唱不齐,对于合唱团慢慢进步的表现,涉及到一个如何在舞台的时间线度里展现、处理更时间流逝的问题。

《放牛班的春天》就采用了一种特别巧妙的手法,具体是什么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只简单说一下两者的区别。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剧展现的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变化,和电影通过蒙太奇来呈现时间的流逝是完全不一样的手法。

电影可以通过剪辑来缩短时间,但舞台不能「被剪辑」,而是只能通过这样的场面调度来「压缩时间」最新动画电影,对导演能力、场景设计和孩子们的表演、声音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

而《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故事的核心,恰恰好就是这种动态的成与变化,这种核心贯穿在任何一个版本之中,都是马修老师和孩子们,如何通过音乐慢慢找到自己。

它和合唱团唱歌的进步对应了起来,一个是内化一个是外化,并非只属于孩子,同样也属于剧中的那些成年人,更属于观看这部剧的我们。

这种成散落在整部音乐剧的各个角落,唱歌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已,那些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他们和校之间的角力,他们的鲁莽、犯错、悔恨和揪心,也和音乐之间彼此成就。

作为把原版电影看过好几遍,熟悉到情节和台词都能记得的「粉丝」来说,在看这个中文版音乐剧的时候,我根本无暇去拿它和电影版比较,因为这就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那些小演员们的表现,细的小动作里透露出来的萌感,歌声里的生命力,以及中文歌词里妙的意蕴,都让人应接不暇。

如果你看过电影,它会让你的记忆焕然一新;如果你没看过,它会勾起你去看的欲望。这其实就是好的改编的意义所在,并不较高下,而是让经典被更多人看到。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北京首演已经圆满结束。

北上广深还会有后续更多演出哦~

———END———
限 时 特 惠: 本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资源免费下载 
优惠码(不再需要): xnbaoku

声明: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大鱼项目网 » 最新动画电影-这部豆瓣9.3的经典电影,最近出了一个不逊原版的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