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人-苏州历史名人祠堂

在中国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中,祠堂文化是一个重要部分。汉代以前,帝王有宗庙,民间不得立祠。明嘉靖年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修家谱,建宗祠一时成为风尚。此外,还有为历史人物修建的祠庙。

苏州自来人文荟萃,为前贤、名宦、廉吏、侠士建立的专祠数量众多。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声名远播,光福邓禹祠,甪直陆龟蒙祠、徐远将军祠,横塘顾野王祠,吉由巷徐庄愍公祠,定慧寺巷苏公祠,石湖行春桥畔茶磨屿范成大祠,雍熙寺弄周瑜祠,景德路王鏊祠,虎丘汤文正公(汤斌)祠等亦为著名祠庙。

李鸿章祠(倪熊 摄)

伍子胥是苏州古城的缔造者苏州名人,太湖胥口有胥王园,城内相王弄原有相王庙。盘门有伍相祠,分东西两院,1988年重建。伍相祠正殿三间,位于西院,庄重肃穆。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范仲淹讴歌伍子胥,写《伍相庙》诗: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秪惭魂。

苏州人对伍子胥“忠而见谤,信而见疑”的不平和惋惜、对他不朽功勋的崇敬,表现为留下了以伍子胥命名的众多地方,如胥门、胥口、胥江、胥王山等。相传苏州人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伍相祠

位于乐桥东干将东路908号的言子祠(言子书院),则是颇能让人惊喜的邂逅。言子(公元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常熟人。言子擅文学(指历史文献),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列为“七十二贤”之一,被尊称为“南方夫子”,有“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美誉。

言子祠(言子书院)

言子祠现存正殿三间,基本保持宋元年间风格。坐南面北,单檐歇山顶,九架八椽八栿,抬梁式造。明代用楠木四金柱,梁架扁作,木质柱础。屋面举折平缓,翼角起翘苏州名人,线条饱满。通面阔4间20米,通进深6.5米,呈正方形,脊高8.1米。清末时,这里曾设为小学校,叶圣陶早年在此执教。解放后干将小学的五六年级在这里上课。1992年,干将路扩建,言子祠的祠门、照墙被拆除,缩进重建。2003年8月,言子祠被列为苏州市控保建筑。2007年夏,因年久失修,受台风和暴雨的侵袭,享堂局部坍塌,重新大修,现为言子书院。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白居易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疏浚开凿山塘河,使阊门与运河相接;同时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约3600米,俗称“七里山塘”。山塘的修筑,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也使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

苏州百姓感激白居易,称山塘街为白公堤。清嘉庆年间,在山塘上修建了唐少傅白公祠,后毁于清咸丰庚申之乱。2006年,新修建的白居易纪念馆在渡僧桥旁落成。

白居易祠(倪熊 摄)

白居易与韦应物、刘禹锡合称苏州三刺史,留下了“苏州刺史例能诗”的嘉话。明万历年间,洲知县江盈科在虎丘建唐宋五贤祠,纪念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以及宋洲令王禹偁,大诗人苏轼。

天平山、灵岩山是苏州的名山,分别建有宋代苏州两大名人范仲淹、韩世忠的祠庙。

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作《岳阳楼记》一文尤为千古名篇。

北宋宣和五年(1123),庆州(今甘肃庆阳)经略安抚使宇文虚中奏建范文正公祠于庆州,宋徽宗赵佶书赐庙额为“忠烈”。绍兴年间(1131—1162)在苏州天平山为范仲淹改建新庙,后毁于宋元易代之际。元、明、清三代,范仲淹祠屡废屡建。民国初年改“敕赐范文正公忠烈庙”额为“范文正公祠”。1982年全面整修,次年竣工。1989年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之际,又在祠前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镌刻范公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

青山有幸埋忠骨。苏州灵岩山西麓安卧着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韩蕲王祠”在灵岩山南侧的穹灵路2号。杏黄色院墙,门前置一对盘石。院内坐北朝南六间平房,那是韩蕲王祭殿,屋前放置一只铁皮香炉。堂上高悬“忠勇”匾额,前柱对联是林则徐撰写的“祠庙肃沧浪,寻来一万字穹碑,彩焕岩前榱栋;威名震吴越,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由谢孝思补书。

韩世忠(1089 —1151),字良臣,陕西省绥德县人,两宋之际的名将。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岳飞遭奸臣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后,韩世忠也遭迫害,兵权被夺,退隐在家,空抱救国之心,数年后郁郁而终。死后赠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高宗庙廷。

况公祠位于西美巷31号,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纪念明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1383—1443),字伯律,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府知府。况钟治苏十三载,改革弊政,削减重赋,减免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况青天”。

况公祠

况公祠祠门东向,砖细门楼上有况公祠横额。入内,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轩,面阔三间13米,进深11米。堂南有戏台相对,前台5米见方,高出地面约08米,三面敞开,顶作歇山式,南与三间后台相连,前后台总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两重,内有楼两进和船厅一座,南部尚有东向房屋三进。2020年4月16日,江苏首家政德教育基地“况公祠”正式开馆。

庙堂巷16号忠仁祠,奉祀光禄寺卿赠工部右侍郎徐如珂,在其故居“一文厅”之东。徐如珂(1562—1626),字季鸣,苏州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后在云南、岭南、川东等地为官。天启元年,永宁宣抚司土司奢崇明叛明自立,自称“大梁王”,割据西南。徐如珂联合女土司秦良玉平叛,奉命进击蔺州土城,转战数万里,斩首万余级,克蔺州。因他不畏太监魏忠贤擅权,削藉归里苏州。明崇祯三年(1630)建忠仁祠,晚清重修。现存三进,第二进享堂前有砖雕门楼一座,无字牌,全为砖雕人物花卉,雕工甚精细,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祠内被七、八户居民分割居住。

冯桂芬祠位于临顿路史家巷20号。冯桂芬(1809-1874),苏州人,道光二十年进士,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曾师从林则徐。冯桂芬作为改良主义的先驱,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冯桂芬与曾国藩、李鸿章沟通,建议朝廷减轻苏南田赋,使苏南各阶层获益。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光绪元年(1875)苏州绅民为冯桂芬立祠奉祀。

冯桂芬祠(倪熊 摄)

冯桂芬专祠三路两进,中路前有照壁、祠门。享堂为硬山顶,面阔三间13.3米,进深14米,高9.2米,梁架扁作,青石鼓墩柱础。有左宗棠撰并书《中允冯君景庭家传》碑一通。堂前为石板广庭,左右设廊庑各八间。西路一厅年代早于建祠。冯桂芬祠为苏州市文保单位,目前仍为企业使用。

曹沧洲祠位于瓣莲巷。曹沧洲(1849-1931年),名元恒,号沧洲。曹沧洲是清末民初妇孺皆知、名冠吴中的一代名医,民间流传他用“萝卜子三钱”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曹沧洲祠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砖雕门楼上饰有飞檐,并刻有“俭以养德”四字。原有三进,现存两进,共540平方米。第一进的客堂,过石库门楼,便是天井。门楼是个双门楼,朝天井的一面题有“厚德载福”四字。与天井相隔的北面是第二进的享堂,面阔三间11米,进深八檩17米,梁为雕花梁,匾额上书“心济苍生”。从享堂东侧轩廊门进去,有一座小庭院。紧贴享堂西墙,为二层楼的东厢房,西厢房现已为隔壁民居的一部分。曹沧洲祠现为吴门医派和中药企业雷允上的公益展示空间。

走进一座座名人祠堂,仿佛翻开了一部苏州史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苏州档案”征稿启事

苏州历史、苏州文化、苏式生活……关于苏州,相信你有很多的故事要讲。那就来和我们说说吧,可以是寻找乡愁,追忆历史;也可以是文化杂谈,说古道今……

1.体裁不限,表述清晰,文字简洁,篇幅1200-2000字为宜。

2.来稿须为原创作品,文末请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平面媒体发表,敬请说明。(如已在其他信公众号上推送,则一律不录用)。

3.来稿请以word文档格式发送至邮箱:

suzhoudangan@163.com

(如有配图请在邮件附件单独发送并标明图注)

4.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录用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置。

———END———
限 时 特 惠: 本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资源免费下载 
优惠码(不再需要): xnbaoku

声明: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大鱼项目网 » 苏州名人-苏州历史名人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