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十问之六:房产投资的逻辑变了吗?

市场焦点(六)

房产投资的逻辑变了吗?

关键词 —— “房产”

“住房商品化”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提升,我国经历了一个房产的“大牛市”,甚至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了“北京上海永远涨”的口号,对房价宗教般的信仰受到众多追捧。

在走牛的大势中,也有几次因政策和供需变化导致的价格回调,但是人们最终发现:所谓“狼来了”过后,反而是房价的更上层楼,投资信心越来越足。

“因为重要,所以不能出事”的逻辑对不对?适用于当下的楼市吗?房产的投资逻辑是否正在悄然变化?

【参考回答】

说明

想要把“房产投资”这么大的话题一次性讲清,还是挺难的。本文遵循这样几个原则来展开讨论:

① 省了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数据的赘述;

② 仅分享经作者多年思考所得的“个人观点”;

③ 搭建“分析的框架”,内容可自行更新补充;

④ 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小专题”供读者参考。

中国特色

房产的“消费投资二重性”中外皆然,但是在我国百姓的心目中,还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价值。

借用一下“地理决定论”的观点:所谓安土重迁,是东面大海、西隔大山的华夏农耕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地”给中华儿女心灵深处带来的安全感和可靠感非常独特。时代传袭,人们对“家”的概念,首先体现在上面的“宝盖头”,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遮风挡雨的硬质结构(现代的钢筋混凝土),home常被约等于house。房产带给家庭成员带来独特的情感价值:拥有货币或其他资产的满足感不如等值房产,“溢价”就发生在此。

走出两千年的“旧社会”不足百岁,“男女平等”仅仅体现在日常起居和行为方面,但并真正内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男方要准备婚房”的传统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后反而汹涌回潮,并以新的形式对家庭观和婚恋观产生影响。“适婚年龄”被扭曲为“买房年龄”,有房成为结婚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举债也比租房强。显然,这是违背经济学常识的,租房的流动性好,通勤成本低;而举债的付息成本高,经济压力大。

记住:当一个投资决策在经济学意义上“不划算”的时候,一定是感情因素在发挥作用(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对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让买房人觉得时不我待)。

此外,“活给别人看”的不自信和“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心,也会让大部分人把“有没有房子”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其实,即使狭隘地用“财富”来标识成就和社会地位,也不是一个人的“总财富”,而是“净财富”,也就是总财富减去总负债。

租售比

上述分析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租售比”,也就是月房租除以房屋总价,会远低于国际水平。(国际上的合理租售比通常在1:200到1:300之间,但是我国当下的租售比均值在1:600左右。)

如果静态地看投资回报,我们给国际水平取平均值为1:250,买房出租的年回报率就是12:250=4.8%,这在低利率的发达国家是相当吸引人的税前收益了。如果按1:600计算我国的年度投资回报率,就是12:600=2%,遑论那些租售金额更悬殊的城市,甚至不足1%。

反过来理解投资回报,就是拥有500万资金和购置500万房产的区别:前者每年的无风险投资收益(利息)即使只有3-4%,也足以支付各类宜居区域的房屋租金,而持有房产呢?不仅不能收“小利息”,如果向银行贷款,还要支付“大利息”。

当然,买房有交通成本,租房有换租成本,最重要的是对于房价的预期:房价越来越贵,晚买不如早买!

在投资决策中,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预期”,在把两类要素同时纳入考量的时候,需要保持清醒,并对“预期”怀有一定警惕。

房价走势

“我国的房价到底会怎样走”是本文所有立论的基础和主要参考依据。

“房价走势”是一个永远存在巨大争议的热门话题。我不想通过连篇累牍的论述把读者带入信息和观点的汪洋大海,只为读者提示两个认识误区,再贡献一个分析框架:

误区一:不能简单地“用历史预测未来”,因为影响判断结果的内、外部因素随时都在变化中。

误区二:该不该 ≠ 能不能 ≠ 会不会。“该不该”是意识层面的价值判断;“能不能”是行为层面的主观努力,“会不会”是现实层面的客观结果,受到“自然规律”的决定性影响。聪明的读者可以从刚刚过去的三年防疫故事中,做出自己的回顾与反思。

思维框架:把房价的全部影响因素房产投资,分别归入两个大类——“看得见的手”(人为的政策干预)和“看不见的手”(以供求为核心价值规律),再去当这个“掰手腕”比赛的裁判。

以上三点,恐怕是史上对“房价怎么走”这个问题的最为简练而不失完整性的分析了。至于结论,也就是哪只“手”将会胜出,并不重要。答案越不一致,说明交战越激烈,结局也会越精彩。

投资建议

1. 世上本不存在什么“刚需”,这个词和这件事都是人为创造的。在经济环境尚未明朗之时,只有“活下去”才是刚需。不要轻易以“刚需”作为懒于思考的借口。

2. 我们承认改善需求的存在,既要考虑到享受到“改善”越早越好的“时间成本”,也要考虑到为改善而负债的利弊得失。

3. 勿以“不买房,钱就会贬值”自欺。君不见2022年的CPI涨幅只有2%,这意味着任何一笔超过2%的投资都能“跑赢通胀”,而房产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房产投资,反而并不确定。

4. 那些把“如果不买房,也没什么可投的”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们可能忘了:有时候,“什么都不投”恰恰是个最好的选项,所谓“现金为王”是也。

5. 有人说“买了房子至少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那儿”。其实,把“房子”二字换成很多东西,这句话都是成立的,流动性似乎还能更好,变现更方便。

6. “脱实向虚”是家庭财富解构变化的趋势,原因:不动产价格的不确定性、折旧损耗,以及变现的难度。变现速度和变现价格都不会是零,但是互成反比。

7. 私有产权受到法律保护,是房产真正拥有期价值的基础。往边上看,1:200的房子是永久产权;往过去看,历史里写着成败得失。

———END———
限 时 特 惠: 本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资源免费下载 
优惠码(不再需要): xnbaoku

声明: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大鱼项目网 » 市场十问之六:房产投资的逻辑变了吗?